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家(五)
中国物理学家 加入时间:2010/11/21 23:04:14 点击:2073
张宗燧
张宗燧(1915~1969),1936年赴英国留学。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去丹麦,随玻尔研究量子场论。1939年去瑞士,在泡利指导下工作,继续研究量子场论。1945年到剑桥大学工作,1947年同狄拉克一起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1936-1938年,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溶体的统计物理理论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在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在高阶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许多工作很有创见,达到了国际水平。
颜任光
颜任光(1888~1968),1918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该校赖尔森物理实验室从事气体离子的研究。1917年12月1日在美国物理学会芝加哥会议上发表研究报告,题目是《离子在空气、氢气和氮气中的迁移率》。他的研究除了证明气体离子的迁移率和压力的乘积是常数这一定律外,还发现了伴随离子迁移出现的自由电子数随电场强度的增高而增加的规律。他以油滴法测定了气体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对当时通用理化常数的研究帮助极大。
严济慈
严济慈(1901~1996),1923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科学博士学位。他在压电晶体和光谱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对水晶在电场作用下的伸缩和光学性能的改变,水晶柱的被扭起电和振荡,氢、氖的连续光谱,氧和臭氧的紫外吸收光谱,铷分子光谱及其离解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1927-1937年间,他曾先后在法、美、英、德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1934年,他与F·约里奥-居里一同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945年应邀赴美国讲学。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等职。
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0年赴德国,入柏林大学,在L·迈特纳指导下从事β衰变能谱研究,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0年他在柏林提出用云室来研究由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的一种高能射线,这一设想由于导师不支持而未能实现。一年多后,英国的查德威克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发现了中子。1941年他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一年后美国物理学家J·S·阿伦按其方法进行实验,证实了他的预言。这被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他另一重要成就是1959年在前苏联杜布钠联合核研究所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Σ-)。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任何粒子都存在反粒子的理论预言。1960年王淦昌回国,参加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彭恒武
彭恒武(1915~),1938年赴英国留学,入爱丁堡大小理论物理系随M·玻恩工作。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较早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早年在英国进行固体理论、介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工作,回国后,从轻原子核研究转入核物理研究,并同他人合作研究核子-核子散射问题。此外,对分子结构提出了以电子键波函数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以寿命关联实验探讨量子力学隐参数问题。从1955年起,彭恒武又转入核工程领域,领导了我国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