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简介 - 中国物理学家 - 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家(四)

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家(四)
 


中国物理学家  加入时间:2010/11/21 23:03:43     点击:2172

 

黄昆

  黄昆(19192005),194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英国深造,1947年获博士学位。1947年他在研究稀固溶体理论中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20年后确认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黄散射""黄散射"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1950年他与里斯首次提出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此理论为黄-里斯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工作。同年,黄昆综合介质的电磁理论和晶格动力学理论对极性晶体提出了一对唯象方程,它被称为"黄方程",这一方程是处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基础。1951年他从黄方程出发又推导出晶体中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他所预见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于1963年被证实,命名为极化激元。现在极化激元成为分析固体光学性质的基础,国际上称黄昆的工作是极化激元领域的里程碑。1978年他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在理论上完全等价,澄清和统一了二十年来国际上关于无辐射跃迁理论的争论问题。继而,他又提出了无辐射跃迁中声子统计规律性的理论。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理论领域、特别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研究,使他于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半导体研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

 

 

王守竞

  王守竞(19041984),1924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获哈佛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在1927112526日召开的美国物理学会第147次年会上,他宣读了提为"论普通氢分子的问题"的论文,把新诞生的量子力学成功地应用于分子现象,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他还经过相当复杂的计算,得到了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的谱能级公式,这一公式适用于大量常见的多原子分子,他的研究结果被后人直接采用。

 

吴大猷

  吴大猷(19072000),1931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赴美,先后在几所大学任教,1965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物理与天文系主任。从1984年开始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20世纪30年代,他研究了多种原子分子光谱,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喇曼光谱,发现并证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动并对此作了正确的解释。3040年代,在我国最早进行了原子多重激发态的研究,较早计算了氦原子双激发能态;计算慢中子与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提出原子碰撞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了氯化乙烯的同分异构体的红外光谱及分子对称问题;讨论了由分子或电子激发的分子振动、分子振动与转动的交互作用、分子简正振动等问题。他有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本,如1975年出版的《理论物理》七卷本。它们涉及原子物理、分子物理、核物理、大气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相对论等多个领域,成绩卓著。

 

葛庭燧

  葛庭燧(19132000),1941年赴美国留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1943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低频内耗与晶体缺陷方面的研究,是内耗这一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等。他还在金属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